有些學生彈琴為什么不感人,空白得很,什么東西也沒有,實際上就是沒有很好地用腦想和用心體會。一些有點基礎的學生,說起來彈琴幾年,也練了不少東西,可聽起來卻是很糟,腦子里一點想法也沒有。如果長時期處在沒有思考、沒有體會的狀態下學琴,練琴,一味地傻彈,這種狀態糾正起來遠比演奏方法上的問題要難得多。他們也許沒有想過,學習彈奏鋼琴還有那么多方面需要動腦去想,要在情感上去體驗;他們還不習慣于用腦將彈奏時各相關部位與器官協同起來,這種情況持續越久改起來就越困難。有多少鋼琴教師就有多少教學方法,而好的教學方法總是有許多共同之處。那么作為家長想為孩子報班時要注意什么呢?下面聲光琴行小編將跟大家介紹報鋼琴班要注意什么。
教孩子學會“用腦”、“體會”先從聽覺開始訓練效果較好。比如,我教孩子開始練習單指下落時,首先讓他們自己聽,并啟發他們聽這聲音在走動——逐漸走遠了——直至消失,然后再慢慢地提起,彈下一個音。在聽的同時,體會手臂重量的下沉,指尖站穩與手掌的支撐。通過實踐證明,孩子很快就能做到安靜、專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傾聽和體會上,并能逐步學會用調整彈奏方法來修正自己的聲音。學會傾聽自己的演奏訓練對鋼琴學習太重要了。有了這種好的開端,以后每節課都強調“傾聽"、“用腦”和“體會”。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孩子的用心程度會隨之加深,以至對學生提出更高深的要求,他就不會感到艱難,演奏能力也提高了。
鋼琴老師上課的要求和內容基本上是建立在學生回課的基礎上,有經驗的老師一聽完學生的回課,馬上就明確了這堂課要與學生共同解決哪幾個問題。除該有的表揚外,先把問題和要點一一列出來,比如節奏、聲音、技術難點問題,要盡可能具體;對年幼的學生要求更須具體,如這周練琴拍子數得不好,不夠慢;第三、四指尖扁了;拇指彈得太里面了,虎口沒張開等等(對某些不愛動腦的學生有必要讓他復述一遍)。這樣做,一是讓學生明確和重視所出現的問題,二是加強學生的理性認識,明白下周所要完成的任務,然后逐一解決所提出的問題。至于解決每個問題的具體手段和方法,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就做到,并牢牢抓住解決具體問題的要點。這點很重要。一個好的老師不光是能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具體手段,這樣他們練琴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訓練的目的就更加明確了,問題就能很快得到解決。
當然,有些學生下次回課很可能還出現老問題。老師不妨向他提問上次課提出解決問題的要點,個別學生很可能想不起來,有的學生雖還記得但顯然沒用心練。這時教師要給予嚴肅批評,讓他明白學習不可以不用腦。課堂上表揚和批評也應及時、明朗。教學中沒有明確的針對性和要點,只籠統說這里這樣彈,那里那樣彈,或我們再來一遍,這樣學生課后練琴仍覺變化不大,屬于要求模糊,練琴目標性不強造成的。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有大有小,有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或需要一定過程解決的問題,都應由老師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比如聲音概念與音樂表現,首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聲音,音樂表現放下一步。音樂是聲音藝術,沒有好的聲音談不上音樂表現。再有,同樣是節奏問題,一個節奏感不強的學生出現的節奏不準確、不舒服可能就是這節課中的大問題,在課堂上訓練他的“節奏”就是重點;而對待節奏感較好的學生雖也出現問題,則點到就是,應把重點放在其他方面。所以,每次上課提出明確而具體的改進要點很重要。
好的音樂表現不在于學生搖頭晃腦還是故作深沉,而在于是否真正吃透音樂并表述出來。要讓學生達到這種境界,要靠老師真誠地從音樂的角度去講解、分析、示范。老師的講解語言越生動,藝術想象越豐富,所給予學生的東西就越多。特別是一些難以言傳的東西更要靠感染力來傳遞。學生長期處在這樣的藝術氛圍里耳濡目染,他們的音樂直覺和個人修養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長足進步。要達到這種高水平的教學,教師首先對音樂要有敏銳的感覺和良好的悟性,還要有一雙敏銳的耳朵,你才會在課堂上產生出富于靈感的創造性的豐富語言和想象力,帶領學生進行音樂的再創造。
教師豐富的想象力,語言的藝術性,靈活多變的方式,需要因人而異,靈感性、創造性和針對性。比如,有段音樂里其中一個豐滿而強有力的和弦,反復多次示范講解,學生還掌握不了,不是聲音太直缺少共鳴,就是聲音上揚不夠。當我說把你的手臂想得很長,聲音彈得遠一些,學生彈得一下就理想多了。總之,老師自身對音樂本質的悟性,想象力以及生動的語言表達對學生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天賦好的學生畢竟少數,而對待一般的同學,尤其需要老師以豐富的想象力、語言的藝術來啟發、感染他們,把學生帶進音樂世界,讓他們學著自己去挖掘,自己去感悟。
美國的一位大學教授彼得G.貝德勒曾說過:“教學是建立在‘變’這一基礎上,教材還是原來的教材,但我自身卻變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學生變了。”鋼琴老師自身知識的更新,對音樂藝術有了更深的感悟以及個人修養的提高都會體現在教學這個‘變’字上。人們的審美觀念在變化,對聲音理解與要求在變化,演奏技巧也在變化,音樂處理隨著時代的審美趨向也在變化,這一切都將直接在課堂上表現出來。學生不同,老師在教學上就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真正做到乃至做得科學是相當不容易的。學生是各種各樣的,他們性格各異,才能、資質乃至心理素質各異,所以雖是同一首樂曲,授課時深入的角度、重點就不同。包括講述,甚至語氣和分寸都不應相同。如:一個性格較沖的學生在彈一段情緒高漲的音樂時,你就不能再啟發他的激情,夸大他的爆發力,否則很可能聲音會過硬、情緒急躁。這時應要他彈得歌唱一點,并抓住小氣口。而對于一個性格較柔弱的學生,同樣是這一段,你的啟發就要有所不同,你要讓他從內心到手上,全部強硬起來,并堅持到底一氣呵成。這樣,這兩個學生都會彈得不錯,各有特點。相反,如果老師的講解千篇一律,學生彈奏就可能都不理想。而更糟的就是每個學生都像老師的翻版,沒有了個性,沒有了特點,這是一定要注意的。因材施教并不是形式上的一句話,它是教學上的一門科學,需要教師認真對待和不斷探索。
音樂乃至所有藝術至高狀態就是一個“活”字,活的語言、活的情感。而這種靈活要靠課堂訓練的多變來解決,因此老師在課堂上發現學生彈奏僵化和套式的地方,應立即帶領學生進行靈活多變的練習并強調學生傾聽聲音的區別。這種靈活不是程度深的學生就有,淺的沒有。有的程度深的學生照樣不能靈活多變,調整一個地方可困難了。當然這與個人靈氣有點關系,可平常課堂上及練琴時多強調“聽”和“活”,和聲轉換要聽得見,層次感受要分明,音樂處理上似是安排而又出其不意。決不能練成一種習慣,一種模式,而要練出一種靈氣,練出真感受。
再就是速度和節奏的變化訓練。這種練習是相當重要的,使他們在演奏中速度穩定、節奏準確、快慢自如,為他們日后的演奏打好基礎。訓練方法是反復彈奏某一段落(或技術難點)時,不斷變換速度(每一遍用不同的速度)。甚至必要時變換節奏或帶領他有意的一會兒快一會兒慢地練習,使他真正做到靈活自如,并克服節拍不穩或演奏刻板,節奏缺乏彈性與伸縮變化等弊病。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所有事業和工作的成功首先取決于愛。同樣,鋼琴課堂教學也需要愛心。這種愛心不僅指對音樂教育事業的愛,對待音樂藝術崇高而執著的追求,還有對學生的愛。只有出于愛心才會耐心對待學生;只有出于愛心才能想方設法幫助學生盡快成長起來。如有的學生性格內向,拘謹,老師則應多鼓勵,用熱情的語言和情緒來帶動啟發,促使他們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欲望;有的學生浮躁粗心,老師則應放慢說話的節奏,力求語言少而精,點到要害,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靜下心來,用心去彈,去聽。學生回課不好的情況下尤其需要表現出愛心,但這愛心不是僅僅給予體諒或反復陪練,批評還是必要的,批評也是愛心的體現。同時也要針對學生各類問題耐心細致地提出解決辦法。所以說,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法,上課的方式也應作相應的調節,因材施教才能成功。總之,鋼琴老師們有了愛心才會有強烈的責任心,有了愛心才會敬業,在鋼琴教學上做出成績。
以上就是聲光小編針對報鋼琴班要注意什么的介紹,其實報班需要注意的這五點大多跟老師有關系,畢竟學生無論從性格、資質以及文化底蘊方面的確存有不少差異,但從彈琴方面看、主要是程度深淺和音樂表現上的不同。假如從一開始接觸鋼琴時老師就引導他們去想、去聽,用心感受與體驗音樂的內涵,他們決不會覺得學鋼琴是這么“艱難”。相反,他們會很專心地去做、去體會。久而久之,人們常說的“樂感好”、“投人”、“發自內心”以及好的聽覺,好的聲音,就不是一句空話了,也就自然地訓練出來了。